不限/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1] 。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李冶诗词作品 相思怨送韩揆之江西送阎二十六赴剡县明月夜留别八至结素鱼贻友人送韩揆之江西(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寄朱放(一作昉)得阎伯钧书感兴赠李之和偶居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寄朱放道意寄崔侍郎柳句蔷薇花春闺怨

陈叔达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陈宣帝第十七子,陈后主异母弟。陈叔达出身于陈朝皇室,曾授侍中,封义阳王。陈亡入隋,历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后归降唐高祖,担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历任黄门侍郎、纳言、侍中、礼部尚书,进拜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曾建议唐高祖立唐太宗为太子,晚年以散职归第。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追赠户部尚书,初谥缪,后改为忠。

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中国唐代画家,书法家。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中书令薛元超之侄。汉族,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

顾非熊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王建有诗送别。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曹邺

曹邺,字邺之,桂州(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

白履忠

汴州浚仪人。博涉文史。隐居古大梁城,时号梁丘子。睿宗景云中,征拜校书郎,弃官去。玄宗开元时,召赴京师,辞以老病不任职,拜朝散大夫,旋乞还。有《老子注》、《黄庭内景经》及文集。

王仲舒

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学家。少好学,工诗文。历任苏州刺史、洪州刺史、中书舍人等。元和年间(806—820),在南昌奖励文学,文风盛开。还邀请当时担任袁州刺史的韩愈来南昌,对南昌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有《滕王阁记》和《钟陵送别》等。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舒元舆

舒元舆(791-835)字升远。婺州东阳上卢泉塘北人(又说浙江婺州兰溪垷坦人),其先祖曾任东阳郡守,祖父舒缜,授兰溪医学学训导、学正父敬之,母薛氏,其为长子。唐代大臣、诗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唐文宗时期两位宰相之一(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另一宰相为李训,擅长写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舒元舆曾作《牡丹赋》,时人认为写得好。后来唐文宗赏牡丹时,吟诵其中词句,为舒元舆落泪哀悼。

东方虬

东方虬——唐朝人,武则天时为左史,尝云百年后可与西门豹作对。陈子昂《寄东方左史修竹篇书》,称其《孤桐篇》骨气端翔,音韵顿挫,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今失传。存诗四首。

卜天寿

卜天寿(699—?),唐西州高昌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有《论语郑氏注》。中宗景龙四年(710)抄《论语郑氏注》,于卷末抄《十二月三台词》1首及五绝6首,其中一部分为当时民间流行之作,一部分可能为其本人所作。1969年抄本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唐墓,收入《吐鲁番出土文书》。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李爱山

李爱山,约元仁宗延祐一三一四 —— 一三二O中前后在世。散曲作品《厌纷》中有:“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乱纷纷世事不欲听”之句,知作者可能曾因仕途不得意而离京都隐居山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曹唐

曹唐,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生卒年不详。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860~874)中,为使府从事。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唐才子传》称他作《大游仙诗》50篇,则当有遗佚。其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尤为著名。

韦庄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下一页 上一页 / 474页
白居易(唐朝诗人) 诸葛亮(蜀国) 李白(唐朝诗人) 李冶(唐朝诗人) 陈叔达(唐朝诗人) 薛稷(唐朝诗人) 顾非熊(唐朝诗人) 曹邺(唐朝诗人) 白履忠(唐朝诗人) 王仲舒(唐朝诗人) 高适(唐朝诗人) 舒元舆(唐朝诗人) 东方虬(唐朝诗人) 卜天寿(唐朝诗人) 曹松(唐朝诗人) 李中(唐朝诗人) 李爱山(唐朝诗人) 元稹(唐朝诗人) 曹唐(唐朝诗人) 韦庄(唐朝诗人) 王镣(唐朝诗人) 崔珏(唐朝诗人) 刘商(唐朝诗人) 郑锡(唐朝诗人) 魏征(唐朝诗人) 窦夫人(唐朝诗人) 张纮(唐朝诗人) 上官昭容(唐朝诗人) 太上隐者(唐朝诗人) 周紫芝(宋朝诗人) 吴起(先秦诗人) 司马穰苴(先秦诗人) 晏婴(先秦诗人) 黄石公(先秦诗人) 左丘明(先秦诗人) 公羊高(先秦诗人) 孔伋(先秦诗人) 商鞅(先秦诗人) 周公旦(先秦诗人) 屈原(先秦诗人) 老子(先秦诗人) 韩非(先秦诗人) 荀况(先秦诗人) 卜商(先秦诗人) 李斯(先秦诗人) 吕不韦(先秦诗人) 公孙龙(先秦诗人) 谷梁赤(先秦诗人) 曾参(先秦诗人) 庄忌(先秦诗人) 宁戚(先秦诗人) 宋玉(先秦诗人) 荆轲(先秦诗人) 姜子牙(先秦诗人) 孙武(先秦诗人) 荀子(先秦诗人) 孙膑(先秦诗人) 庄周(先秦诗人) 列御寇(先秦诗人) 尉缭(先秦诗人) 李尤(两汉诗人) 庞德公(两汉诗人) 傅毅(两汉诗人) 朱穆(两汉诗人) 贾宗(两汉诗人) 淮南小山(两汉诗人) 刘旦(两汉诗人) 蔡邕(两汉诗人) 胡广(两汉诗人) 卓文君(两汉诗人) 司马相如(两汉诗人) 祢衡(两汉诗人) 扬雄(两汉诗人) 戴圣(两汉诗人) 刘向(两汉诗人) 郦炎(两汉诗人) 曹安(两汉诗人) 苏武(两汉诗人) 王充(两汉诗人) 马援(两汉诗人) 王昭君(两汉诗人) 程晓(两汉诗人) 刘弗陵(两汉诗人) 刘安(两汉诗人) 路温舒(两汉诗人) 崔骃(两汉诗人) 刘辩(两汉诗人) 刘珍(两汉诗人) 刘熊渠(两汉诗人) 贾谊(两汉诗人) 赵壹(两汉诗人) 刘友(两汉诗人) 韦孟(两汉诗人) 王逸(两汉诗人) 郭苍(两汉诗人) 刘衡(两汉诗人) 班彪(两汉诗人) 杨恽(两汉诗人) 刘细君(两汉诗人) 刘胥(两汉诗人) 项羽(两汉诗人) 高彪(两汉诗人) 杜笃(两汉诗人) 司马迁(两汉诗人) 李延年(两汉诗人) 张衡(两汉诗人) 刘启(两汉诗人) 王褒(两汉诗人) 蔡琰(两汉诗人) 宋子侯(两汉诗人) 刘章(两汉诗人) 班婕妤(两汉诗人) 蒋晋(两汉诗人) 梁鸿(两汉诗人) 刘彻(两汉诗人) 王延寿(两汉诗人) 刘恒(两汉诗人) 虞姬(两汉诗人) 钟离权(两汉诗人) 秦嘉(两汉诗人) 枚乘(两汉诗人) 刘秀(两汉诗人) 辛延年(两汉诗人)
© 2021 行舟诗词 | 粤ICP备2021049896号
-->